商報記者 徐恬
歷史總是在標志性的節點上鐫刻永恒。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重要時刻,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
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關心廣東、深圳工作,總書記兩次親臨廣東考察,兩次參加全國人大廣東代表團審議。《意見》與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的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一脈相承。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這是新一頁壯麗篇章的開啟,標志著深圳繼興辦經濟特區后,迎來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新的重大歷史機遇和光榮使命,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新征程。
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初心不改、使命相續。這一年,深圳在不忘初心中汲取前行力量,在牢記使命中展現擔當作為,以“開局即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姿態,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三個階段發展目標”“五個率先”重點任務,開足馬力,奮勇先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蓬勃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
全力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第一程”
“到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在綜合競爭力進入更高層級后,深圳大踏步向世界級城市邁進,錨定全球標桿城市。面對時代考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要如何“先行”如何“示范”?
2019年12月初,《深圳市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行動方案(2019-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出爐”。《行動方案》把《意見》每一項任務逐一細化、分解、落實,充分銜接2025年“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第一階段發展目標,對標全球最高最好最優,分階段推動未來6年各項重點工作,繪制了貫徹落實中央戰略意圖、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第一程”的“施工圖”,制定了“任務書”。
《行動方案》提出了包括全面深化前海改革開放、加快創建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開展國際人才管理改革、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等在內的7項重大牽引性工作,對照“五個率先”明確八方面具體舉措,共127項具體工作舉措。
一年來,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扎實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創新發展動能更加強勁,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城市環境品質再上新水平,三大攻堅戰主要任務取得重大進展,更多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廣大市民,全力跑好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第一程”。
牽住創新“牛鼻子”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
全國上下對“高質量發展”的追求已達成高度共識,而“高質量發展”的路徑仍需要先行者的探尋。《意見》中賦予深圳的“五大戰略定位”,排在首位的是“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圳在構建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上要走在全國前列。
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圳緊緊牽住創新“牛鼻子”,率先實施新一輪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2020年開年首會——全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用一個比喻談及原始創新能力的重要性:人人都想吃“爆米花”,如果沒有人種玉米,哪里來的爆米花?
圍繞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深圳在“種玉米”上全面發力:以“兩城一區”三大戰略平臺為載體,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引領,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深圳30%的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向基礎性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目前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科教城等一批重大平臺加快建設,鵬城實驗室、深圳灣實驗室建設有序推進,將致力于解決制約發展的“卡脖子”技術,打造全球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的引領區和創新策源地,同時更加聚焦創新成果產業轉化,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引擎。
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圳要率先構建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深圳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視頻、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產業。深圳以新基建為發力點,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機遇,目前市、區兩級聯動謀劃梳理出了首批新基建項目總計95個,總投資達4119億元。新基建熱度和力度持續攀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彈藥充足”,為新一輪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深圳要率先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深圳加快構建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體系,2019年深圳實現外貿出口1.67萬億元,連續2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擁有8家世界500強企業,超過29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投資;越來越多深圳企業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擁抱更廣闊的市場;加快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建設,2019年入選交通強國首批建設試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邁入全球最繁忙機場行列;國家賦予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前海“生機勃勃”態勢更加凸顯,2020年上半年前海蛇口自貿片區主要經濟指標全線飄紅,跑出經濟社會發展、雙向開放、攻堅戰、營商環境“四個加速度”。
打造“法治城市示范”率先突破重點領域改革
《意見》賦予深圳“法治城市示范”戰略定位,提出“用法治規范政府和市場邊界,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國際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優化政府管理和服務”“促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在遵循憲法和、行政法規基本原則前提下,允許深圳立足改革創新實踐需要,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這是中央給予深圳深化改革的更大自主權、創新發展的更大自由權。深圳市政府2020年度立法計劃對標《意見》,圍繞“五個戰略定位”確定了立法項目。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各城市應對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一次大考,深圳的立法工作還聚焦社會穩定、公共安全,抓緊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深圳要率先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2020年3月,深圳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0年工作要點》,明確各改革專項小組推進實施各領域改革任務7個方面、43項重點改革任務。為充分發揮改革排頭兵的示范引領作用,深圳謀劃推出一批創造型、引領型改革項目。今年的改革任務增加了“戰役戰略性改革”,強化突破先導,充分發揮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的牽引帶動作用,突出抓好加快推進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改革、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大改革事項。
“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親清政商關系”“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被明確寫入《意見》。深圳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出營商環境改革20條,“秒批”、不見面審批、建設項目審批“深圳90”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一號改革工程”重點任務清單等一系列改革舉措。在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時,深圳做好減加乘“三法”:“減”即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即優化政府服務,“乘”即放大市場和社會活力,讓“看得見的手”有為而不越位,真正體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
深圳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實現主動、精準、整體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務,在全國率先開展“秒批”改革、全國首創“秒報”模式。目前,“秒批”事項已達212個、“秒報”事項196個,以最簡的手續、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提高行政審批效率,讓“深圳速度”落實到服務企業發展的每一步。下一步,深圳還將推出“秒報秒批一體化”政務服務新方式。
文化點亮城市朝著“城市文明典范”邁進
深圳文化的跨越,建立在經濟騰飛基礎上,伴隨著物質成果的豐盈,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日益強烈,終匯成不可阻擋的文化創造力。
2020年,是深圳實施“文化創新發展2020”的收官之年,5年前播撒的文化種子,迎來碩果累累的收獲季。2015年,《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出臺,成為深圳宣傳文化系統5年來工作的“總抓手”。截至今年6月,153項重點任務基本完成了145項,完成率達94.7%。深圳“一帶一路”國際音樂季、深圳設計周、深圳讀書月、文博會等知名文化品牌,紛紛成為深圳的文化名片,不斷提升深圳的文化軟實力,并隨著時代發展被注入新內涵。
精神文明建設典范、國際時尚創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務標桿、文化創意產業先鋒、世界級旅游目的地以及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近日,《深圳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實施方案》經審議原則通過,該方案貫徹《意見》中“加快建設區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代文明之城”,打造“城市文明典范”,對標最高最好最優,打造“文化創新發展2020”的升級版,擘畫了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在文化領域的新藍圖,吹響了深圳文化創新發展再創新局的新號角。
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之際,“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將全部動工,構建城市文化新地標。“十大特色文化街區”和一批市區級重大文體設施也已陸續啟動,掀起深圳經濟特區第三次文化設施建設高潮。
全國文明城市,是一座城市的榮耀、市民的驕傲。近日,深圳舉行市文明委全體(擴大)會議暨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動員大會,吹響了奪取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沖鋒號。2019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中,深圳的成績大幅度提升,得到中央文明辦的通報表揚;如今,深圳正朝著全國文明城市“六連冠”的目標邁進,朝著“城市文明典范”邁進。
“七有”書寫“民生幸福標桿”錦繡畫卷
悠悠萬事民為本,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將改革開放紅利轉化為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意見》中“七有”升華成為“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一字之變,說明推動實現“人民的美好生活”,深圳要先行示范。
對標《意見》中“民生幸福標桿”戰略定位的“七有”,深圳不斷加大民生事業投入。
幼有善育,深圳全面推進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打造一批兒童友好型社區、醫院、公園、圖書館和創新實踐基地。到2020年底,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80%,其中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達50%。
學有優教,2020年1月,備受關注的深圳“高中園”建設選址全部確定。2020至2022年,深圳計劃新改擴建公辦中小學146所、新增學位21萬個;新改擴建30所公辦普通高中,新增學位6萬個,增幅超過60%。深圳搶抓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機遇,爭取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支持深圳技術大學建設一流應用型大學,已啟動籌建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海洋大學、創新創意設計學院、音樂學院、深圳師范大學等新高校。
勞有厚得,深圳把提高質量擺在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來深建設者等群體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深圳市2019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125612元,同比增長13.9%。
病有良醫,深圳積極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務,促進“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讓市民群眾少生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一系列重磅醫改舉措正逐漸提升深圳的健康事業水平,深圳將先行先試國際前沿醫療技術,積極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老有頤養,深圳這個被譽為我國“后浪”最洶涌的城市,正積極塑造“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競爭力。近年來,深圳先后被列為“全國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醫養結合試點”等。近日,深圳市構建高水平“1336”養老服務體系實施方案出臺,助力打造“老有頤養”民生幸福標桿城市。
住有宜居,“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深圳推出被稱為“二次房改”的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系統構建市場商品住房、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4+2+2+2”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提出至2035年建設籌集170萬套住房、公共住房不少于100萬套的發展目標。
弱有眾扶,深圳打造愛心之城、慈善之城、公益之城、志愿者之城。如今,175萬“紅馬甲”志愿者服務深圳,中國慈展會平臺的“蝴蝶效應”不斷發酵,輻射到社會各界,為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注入愛心力量、增添愛心底色。
深圳瞄準“七有”目標,落實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干,不斷增強市民群眾有溫度、可感受、可擁抱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發展格局。
建設“美麗深圳”當“可持續發展先鋒”
深圳灣畔生機勃勃,黑臉琵鷺結伴涉水覓食,紅嘴鷗在低空劃出優美弧線;深圳首條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廊道“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恢復工程”2020年4月完工,為以豹貓為代表的大鵬半島目標物種營造適合動物遷徙與覓食的生境……這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深圳”。
深圳在發展與保護中求取“最大公約數”,擔當“可持續發展先鋒”。空氣質量方面,制定了大氣質量提升“40條”行動計劃;舉全市之力向水污染宣戰,創新“全流域治理”建立跨界河聯合治理機制,將流域內所有項目打包實現項目整體大幅提速。
2019年,深圳PM2.5年均濃度降至24微克/立方米,創有監測數據以來最好水平,空氣指數在全國重點城市中名列前茅;全市綠化覆蓋率45%,是不折不扣的“森林城市”;159個黑臭水體和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不黑不臭,率先在全國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
從“城市的公園”轉變為“公園的城市”,2019年,深圳已建成各類公園1090個,提前一年實現“千園之城”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市民出門500米可達社區公園,2公里可達城市綜合公園,5公里可達自然公園的目標。
2020年,深圳提出“構建藍綠相融的高品質生態空間”,具體舉措包括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施山海連城計劃,貫通竹子林、香蜜湖等生態連廊,強化“一脊十八廊”城市生態骨架,新建和改造公園30個,推進深圳河、光明湖等河湖沿線240公里碧道建設等,進一步提高城市品質和整體形象,讓市民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指數飛躍。
深圳蓮花山公園,習近平總書記種下的高山榕枝繁葉茂,在暖陽中生機盎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牢記使命,砥礪前行。深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聞雞起舞、日夜兼程、風雨無阻的奮斗姿態,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深圳,定能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先進城市之林,不負時代的饋贈、歷史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