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辦印發了《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提出了重大改革意見,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制度創新。《意見》提出要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優化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促進人才雙向流動,鼓勵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強化人才激勵機制,突出創新導向。這些改革舉措夯實了我國人才發展的制度性基礎,為人才的培養和長遠發展造就了良好的環境。
建立科學人才評價機制
多年來,人才評和用的脫節被認為是職稱制度中的一大弊端。這主要是由于政府管得太多,用人單位缺乏自主權,造成了“用的評不上,評的用不上”。對此,《意見》明確提出,“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高評審科學化水平”,并強調要突出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職稱評審權限。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吳江說:“這個主導作用就是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也就是說要讓用人單位有評審權、聘用權。對于高校、科研院所和國有企業這些有條件的單位,政府要放心大膽地讓他們自主評審,以調動用人單位的積極性。在評定方式上也可以更加靈活多樣,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同時,吳江還表示,放權不是丟責,政府還要在職稱評定中履行好自己的角色職責,不能一放了之。
現實中,一些高端人才包括海歸人才在被引進后還要“熬年頭”才能逐級晉升職稱,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為國效力的熱情。對此,《意見》提出職稱直聘,為高端人才開辟了一條憑專業能力快速晉升的“綠色通道”。吳江認為,《意見》將探索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職稱直聘辦法提上日程,突破了資歷條件和職稱職數的限制,有助于解決從國外引才中遇到的新問題,適應了人才的跨國跨境流動。
一段時期以來,職稱評定多集中在事業單位、科研院所,甚至被視為體制內人才的“專屬”,而廣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卻因“職稱瓶頸”頻頻遭遇職業上升“天花板”,積極性和創造性嚴重受挫。對此,《意見》提出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申報參加職稱評審渠道。“這說明職稱評審覆蓋范圍正在從體制內走向全社會,有助于營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圍。”吳江說。
此外,《意見》還提出對職稱外語和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不作統一要求,解決了不少專業技術人才在發展過程中因外語、計算機等“硬杠杠”被卡住的問題,遵循了人才評價的規律和客觀實際,減輕了專業技術人才的應考負擔。
暢通人才流動渠道
人才流動是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近年來,我國出臺多項新政暢通人才流動渠道,如“千人計劃”、《外國人永久居留證》等制度,但戶籍、地域、身份、學歷、人事關系等制約人才流動的障礙依然存在。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認為,《意見》就健全人才順暢流動機制發布多條新規,提出了新理念,拿出了硬辦法。比如,《意見》提出建立高層次、急需緊缺人才優先落戶制度,為解決人才流動中最“頭疼”的戶籍問題打開了突破口;《意見》還提出加快人事檔案管理服務信息化建設,完善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為人才跨地區、跨行業、跨體制流動提供便利條件。
對《意見》提出的“研究制定吸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優秀人才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措施”,董克用表示,近年來,從體制外到體制內的人才流動各地各部門雖有試水,如四川從工人農民中招錄公務員、最高法公開選拔高層次審判人才等,但仍是個例。這一政策的出臺,將推動人才雙向流動由地方試點到全面開花,流動機制更加合理。
據統計,我國大部分人才集中在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西部地區12個省區市只占人才總量的18.8%,邊疆民族地區則不足4%。為完善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渠道,《意見》提出了多項新規。“‘十三五’階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這種人才流向能夠緩解我國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有效幫助他們全面脫貧。”董克用說。
強化創新創業激勵
只有充分保障人才的知識成果產生相應的效益,才能更好地激發人才潛能,促進人才發展。在保護和激勵創新中,知識產權保護,尤其是職務發明的產權收益問題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的現狀寒了不少職務發明人的心。此次《意見》提出加快出臺職務發明條例,將為合理劃分單位和創新人才之間的權益、最大限度調動人才創新積極性提供保障。
在對人才權益進行保護的同時,不能忽視知識產權風險的防控。對此,《意見》提出建立人才引進使用中的知識產權鑒定機制。國家知識產權局人事司司長王嵐濤認為,這一機制的建立既能減少人才引進和使用中的資源浪費,也有利于防控知識產權風險。
股權期權激勵作為一種長期激勵手段,讓科研人員能夠合理分享創新財富,而現實中,不少地方也已開始試行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趙永樂認為,《意見》提出研究制定國有企事業單位人才股權期權激勵政策,是針對我國激勵機制的短板提出的改革舉措,但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造成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空心化”等問題,而《意見》也規定“對不適宜實行股權期權激勵的采取其他激勵措施”。
此外,《意見》還提出總結推廣各類創新創業孵化模式,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眾創空間,這順應了時代熱潮,有利于構建更加完善的人才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