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廣州8月18日電 今日上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召開省人大代表約見國家機關負責人座談會。徐嵩、譚明隆、劉偉全、吳士新、鐘課枝、鄧赤英、許銳、萬軍等省人大代表就加強廣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議辦理,約見廣東省發改委、省經信委等國家機關負責人。
人大代表:現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法規不適應發展需要
部門回應:已啟動修訂 適用范圍將擴大
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建設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具有重大推動作用。廣東省早在2007年就制定《廣東省企業信用信息公開條例》,2014年又出臺《廣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成為國家規劃綱要印發后第一個出臺的省級地方性規劃。
對此,徐嵩等廣東省人大代表指出,大數據的飛速發展出乎預料,目前法規的具體制度設計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廣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法規的適用范圍也不應僅僅限于企業,還應包括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
廣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省信用辦主任呂成蹊表示,目前該條例的修訂工作已經啟動。本次修訂將不再僅限于企業信用信息的公開,而是將適用范圍擴大到包括各類市場主體在內的公共信用信息公開,并爭取盡快提交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和出臺,同時還將推動各有關行業及部門制定完善實施細則與配套措施。
人大代表:信息壁壘待打破
部門回應:將打通信息共享橫向縱向通道
據了解,廣東的省級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已于2015年3月底建成運行,40個省級部門在平臺進行數據交換,并與16個地級以上市實現平臺對接,目前已歸集共2.5億條信用數據,還開通“信用廣東”網站及微信公眾號。
徐嵩等代表認為,信息總量看似很大,其實質量堪憂。徐嵩說:“數據存儲格式和標準不統一、數據更新緩慢或不及時、不同數據之間難以關聯應用、互相調用訪問困難的情況比較嚴重,建立共享交換的渠道,打破信息壁壘,又難免涉及誰向誰統一,建設改造費用承擔的問題。”
徐嵩建議,政府要全盤考慮,拿出最低成本最優化的解決方案,并建立各部門間橫向(地區間、部門間)和縱向(人民銀行、海關等垂直管理系統)互聯互通、交換共享機制,將信用信息報送納入政府和公共服務企業績效考核范圍。
呂成蹊表示,下一步將打通信息聯通共享橫向縱向通道,橫向將加快信用平臺與網上辦事大廳、市場監管平臺以及企業專屬網頁、市民個人網頁等對接,縱向將進一步做好與國家信用信息共享平臺聯通共享,并依托國家平臺或泛珠合作機制與其他省市平臺對接聯通。此外,還將推動未建成平臺的地市加快建設,盡快建成全省統一的信用平臺,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交換共享約束機制,將部門數據交換共享納入考評范圍。
人大代表:信用評價標準五花八門需規范
部門回應:抓緊制定規范 建立信用獎懲機制
早在2013年3月,國務院《征信業管理條例》已開始施行,但具體到廣東省至今還沒有地方性法規,征信市場基本處于無序和低迷的狀態,造成企業信用評價標準五花八門,信用評級市場競爭無序且缺乏監管,信用服務市場需求不足等問題。
徐嵩建議,要制定企業信用評價標準,培育、規范和完善廣東省信用評級市場,她提出:“應盡快明確行業主管部門,建立健全統一有效的監管體制,結束行業管理上的真空狀態,積極培育社會化征信機構、評級機構,規范完善信用評級市場,健全信用分類監管,制定不同規模主體的信用綜合評價標準,實施信用獎懲制度。”
呂成蹊回應,將根據國家即將出臺的技術標準,抓緊修訂廣東省信用信息分類規范、公共信用信息資源目錄等,組織落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盡快做好廣東省法人和其他組織新舊代碼的轉化,全面推行社會信用代碼。
呂成蹊還表示,將加快建立信用聯合獎懲工作機制,重點將查詢行政相對人信用信息、實施聯合獎懲措施等作為必要環節,嵌入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業務流程中,實現行政性獎懲工作常態化、規范化。
代表支招
建立可視化信用體系
對于如何更好地利用信用信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徐嵩認為要積極應用大數據挖掘分析基礎,處理和推動信用信息的開發利用。
對此,她解釋說,“企業和個人在政府監管下的重點領域積淀了海量的信用數據,通過整合這些信用數據集中企業或個人不同的社會屬性、交易習慣、消費行為、交互特征等信用數據信息,并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對其進行深層加工,挖掘出隱性特征,利用畫像技術將其標簽化,從而構建個人和企業的特征標簽庫,形成信用管理全景視圖,也就是可視化的信用體系。”
“可視化的信用體系不僅能使市場主體得知和預判潛在交易方的信用水準、未來履約的風險程度,也能使得政府部門實施監督和管理有據可依,同時幫助政府部門預先制定以防范風險和應對變化,提高政府決策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及時性,降低監管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徐嵩說。
對于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業斌強調,要深刻認識信用體系建設的系統性和長期性,更加注重各級政府及部門間的相互配合,聯手推進信用體系建設;盡快出臺信用獎懲工作機制,大力打擊違法失信行為,加快相關立法、修法進度,保證信用體系建設有法可依,并加大普法與執法檢查力度,在全社會營造講誠信、守信用的良好氛圍。(李士燕 任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