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為先 知人善用
——學習曾國藩的識人、用人智慧
海南省海口市工程監(jiān)理公司 鐘裕暉
一個組織要做大做強,人才是首要因素。識人、用人的判斷取向,決定了組織能否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方面,清朝曾國藩就為今人做出了極好的表率。
潛心研究曾氏文集的毛澤東,有“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的感慨。蔣介石對曾國藩的用人之道,贊嘆“足為吾人之師資”。那么,令國共兩黨統(tǒng)帥都折服之至的曾國藩,其人才韜略到底有何非凡之處呢?
其一,求賢若渴、相臣風范
曾國藩做人做事氣度非凡,有相臣風范。清朝存亡之際,需要大批的人才,曾國藩為了國家的安危存亡,廣招賢才,求賢若渴,其身邊有本事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所以天下人才都不請自來,對其趨之若騖。
曾充分認識到國家強盛人才的重要性。因此以薦舉人才為己不容推辭的責任,他效仿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彭玉麟;請求朝廷把胡林翼所帶子弟兵留在湖南,請求胡林翼與他共事……,正是這種求賢若渴的美名,使許多新科進士甚至不愿履朝廷之任而改投其麾下,并且其薦舉的人才遍布海內(nèi)。
其二,相人有法,德大于才
曾國藩一生在考察人才方面摸索、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選人時,他不喜歡用夸夸其談的人,并以“德大于才”為用人第一要旨。
好的品德可以使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在正道上充分發(fā)揮出來。否則,才智越高,對于組織、國家的破壞性越高,最后的結(jié)果是南轅北轍,所以用人必以品德為先。
在《用人三策折》中,曾國藩把具體考察人才的方法歸納為“詢事”、“考言”、“奏折”、“誘迫”四法。他主張對人才應從相貌、言語、舉止、行為等各方面全方位考察人才,并設置各種處境觀察人才的表現(xiàn)。曾國藩隨時隨地留意觀察人才,并將其表現(xiàn)記錄下來,以備日后參考使用。如三千步識人術就是一個廣為人知的美談。
其三,不拘一格,量才適用
曾國藩認為愛才首先要善于使用人才,他認為人們的聰明才智不會太懸殊,尺有所短,寸也有所長,關鍵要用人之所長。為此,曾國藩不拘一格用人才,培養(yǎng)、造就了各種可用之才。“凡于兵事、餉事、吏事、文事有一長者,無不優(yōu)加獎借,量材錄用。”長此以往,使得他幕僚中將才型的、智囊型的、技術型等各方面的人才應有盡有,其勢如日中天。
其四,精心培育,琢玉成器
對于可造之才,曾國藩在培養(yǎng)上所花的工夫可謂不遺余力,他憚心竭慮,從長期實踐中思考總結(jié)出培養(yǎng)人才的方法,主要有“教誨”、“甄別”、“保舉”、“超擢”四種。“教誨“即教訓、教導;“甄別”即對能力、品質(zhì)考核鑒定;“保舉”即向上級薦舉有才或有功的人,使其才干得到發(fā)揮的平臺;“超擢”即對人品、能力突出之人超級提升。以教誨為例,曾國藩對自己幕府中的人,要求極為嚴格,一有機會就指點一二,其幕府成了清代政府名副其實的高級人才中心。滿清后期的得力名臣,大多是從曾國藩幕府中走出的;對家中兒女、弟妹等,曾國藩常以書信的形式多加教導,因此成就了著名的《曾國藩家書》。
其五,鼓勵扶助,獎勵為重
曾國藩深諳人的心理,認為人才需要多鼓勵扶助,方能發(fā)揮出最大潛力。他說:“衡人亦不可眼界過高。人才靠獎勵而出。大凡中等之才,獎率鼓勵,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貶斥不用,則慢慢地就會墜為朽庸。”
曾國藩還建立了有效的激勵機制,注重因人而異,針對不同人的不同需求激發(fā)其積極性——“武人給錢,文人給名”,即以厚賞來激發(fā)兵將充分發(fā)揮勇氣,以名位激勵幕僚發(fā)揮聰明才智,皆大歡喜,軍心一統(tǒng)。通過不停的舉薦,曾國藩的幕僚幾乎人人皆有頂戴,以滿足他們的好名之心。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曾國藩不怕部屬與自己同職齊名,鼓勵他們“自立門戶”、“自辟乾坤”,并為其前程想方設法心甘情愿鋪路搭橋。也正是這樣,才有了后來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大放異彩。
知人善用,莫過曾公。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再次向我們昭示了一個道理:成就別人,最終也將成就你自己——得人才者得天下!身為新時代的共產(chǎn)黨員、黨的領導干部,借鑒與弘揚曾公的用人之道,從博大浩淼的中華優(yōu)秀文化中汲取精髓,繼承創(chuàng)新,是提高、加強我們道德素質(zhì)修養(yǎng)的一條必經(jīng)之路,也是使我們的企業(yè)能夠形成一個公開公平、擇優(yōu)錄用的選人、用人環(huán)境的一條必經(jīng)之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