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老師《易經的智慧》開篇第一講就是“陰陽之道”。
曾仕強老師說能用一句話概括是包含世間所有學問的就是易經的觀念:“一陰一陽之謂道”。
【1】何謂陰,何謂陽
宇宙之間任何東西,都是一陰一陽。
譬如有個男的,一定有個女的;有善必有惡,有惡必有善。
陰陽代表相對的兩種:
天為陽,地為陰。
男為陽,女為陰。
乾為陽,坤為物。
還有:生死、善惡、好壞、正反、上下、奇偶、高低、軟硬、動靜、輕重等相對的兩方面。
類比西方,就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2】陰陽的關系:一陰一陽之謂道
“之謂道”——這個道是個法則。
“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宇宙間的法則的確如此,單陰獨陽是不能有成就的,必須要陰陽配合,一陰一陽,缺一不可。
不是一陰一陽簡單合起來為道,而是自然的變化,“自然蘊育”,不同因素互相激蕩、互相作用,世界才會生生不息。
一陰一陽雖然是有正有反,但是調和正反的,不是矛盾的統一而是均衡。
一陰一陽要達到調和、均衡,便得了道,不均衡便不得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從而有剛柔相濟、天地并存。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陰極陽生,陽極陰生。
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日月運行,寒來暑往。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這才是世間真正的實際。
若沒有陰陽的更替,白晝與黑夜就不會交替,四季就永遠定格,從而萬物將失去應有的靈性。
我們無需抱怨寒冬的肅殺,因為陰陽之互動,將會迎來春日之暖陽。我們無需抱怨黑夜之漫長,因為晝日之更替,將會迎來黎明之曙光。
世間萬物背后的“道”,核心就是: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乾坤。一陰一陽的循環過程,造就了宇宙萬物的偉大。
【3】關于世界起源
人到底從哪里來?
西方認為是神造的,神主宰一切,無所不能。
所有人都是神的子女,人是平等的,人可以直接與上帝產生關系,所以在西方,人人可以互叫名字。
上帝有戒律,所以西方就形成了法制社會。
而中國認為,一陰一陽之謂道。
一陰一陽,代表自然的變化,自然蘊育。這就是“道”。
中國的宗教是“道”,道法自然。是陰陽互動,自然蘊育,不是神。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就是太極,二是陰陽互動,三生萬物。
世界生生不息,是因為物種多元化。
中國傳統的文化從易經來的,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都是從易經來的。
認同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人其實并不否認神,中國原來就有“神州”之說,中國人認為“抬頭三尺有神明”,這個神不是來管控我們的,而是來幫助我們明白道理。
易經告訴我們,認為了解天理,順從自然,就得吉祥。
易經說,一切都是人想像出來的,才有各種發明創造,以及各種意識形態、思想流派。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是以人為本。所以中國強調的是人道,是人治。
中國人把想到的東西叫天機。“嗜欲深者天機淺”,人的內心有太多的欲望,減少欲望才會獲得天機。“嗜欲淺者天機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完全看自己的選擇。
【4】陰陽互動,萬物生長
當放開視野,發現陰陽互動存在于我們生命中的任何一種場景。 人人都是太極,字字都是太極,事事都是太極。
工作是陽,休息是陰。事業是陽,愛情是陰。一個陰陽相調的家里,事業和愛情缺一不可,工作和休息,也缺一不可。
在一個家庭中,男人就應該有蒼穹般寬廣博大,須有一股陽剛之氣;女人,就應該有大地般的慈愛,須有一股陰柔之美。陰陽的互不干擾而協調,人類才能更好的和諧相處。人在變,環境在變,若夫妻調和、均衡,兩人共同成長,則家庭幸福,否則就會不幸。
兩人相遇,你喜歡與他在一起,因為他給你溫暖與啟發,那是陽,彌補的正是你心中欠缺的孤獨,那正是你的陰。
進入公司,你獲得成長與提升,讓你有成就感,那是陽,正是彌補你心中的價值欠缺,那是你的陰。
一段關系的維系好壞,一定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婚姻也好,友情也好,工作也好,都是因為你感受到成長,有價值認可與成就感,你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喜悅。這是陰陽調和、均衡。
但當受到壓制、指責,你就會痛苦,就會去尋求突破。于是婚姻可能會解體,朋友可能會遠離,員工也可能從公司離職。這是陰陽矛盾、沖突。
陰陽的互動,促進成長。沒有互動就沒有矛盾,沒有矛盾就不會有變化,沒變化就沒有成長。
生命的本質是成長。因為,只有不斷的成長,才是有生命力;如果沒有成長,那么這個人或者這個生物,都只是一個死亡的狀態。
一陰一陽之謂道。
陰陽調和,萬物生長。
嗜欲淺者天機深。
以上整理內容來自曾仕強老師《易經的智慧》。
《周易》基本內容就是“系辭”。
“系辭”本來是周文王(“一陰一陽之謂道”涵蓋了天地,卦象“坤”為地、為文,“乾”為天、為王,合起來就是周遍天地)系在伏羲六十四卦、爻后面的“卦辭”、“爻辭”。
《易傳》以陰陽為基本觀念解釋《易經》。
《彖傳》解說泰卦曰:“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故吉;解說否卦曰:“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內小人而外君子”,故不吉。
泰卦乾下坤上,否卦坤下乾上,下為內而上為外。乾為陽、為健、為剛、為君子;坤為陰、為順、為柔、為小人。
《象傳》解釋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解釋坤卦初六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
《文言》解說乾卦初九曰:“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解說坤卦六三曰:“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也以陽解說乾,以陰解說坤。乾卦六爻皆陽爻,為純陽之卦,故為陽;坤卦六爻皆陰,為純陰之卦,故為陰。
《系辭傳》第五章錄下: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簡釋:離開“一陰一陽”無別有“道”。繼,統也,接續不息也。乾陽統天生物,故曰善;坤陰順乾成物,故曰性。天人授受之際,自天與言謂命,自人受言,謂性,孟子性善之本乎此。天命之性無不善也。
仁者見道,謂道為仁;知者見道,謂道為知。
以清濁言,智陽仁陰;以動靜言,仁陽智陰,其各得是道之一隅,故隨其所見目為全體,不免有偏(按:佛何謂兩足尊?),君子,具仁智之成名,得道之大全也。
百姓屬坤,君子屬乾。百姓顓蒙,日由其道,(乾坤互攝)而不知其所以然,如莫不飲食鮮能知味者。能體君子之道者甚少也。
顯,自內而外也,相見乎離也,仁謂造化之功,震帝百物思奮,德之發也;藏,自外而內也,萬物之坎歸也,用謂機緘之妙,秋收之說(兌),業之本也。
程子:天地無心而自化,圣人有心而無為。在造化者曰仁與用,在圣人曰仁與智。
仁者,生物之元,由春生而為夏長之亨,此仁顯現而發達于外,長物之所顯者,生物之仁也,道難見,見諸生物,故曰顯諸仁。
用者,收斂之利,由秋收而為冬藏之貞,此用藏伏而歸復于內,閉物之所藏,收物之用也,不見其作為。故曰藏諸用。
陰陽二氣運行于四時之間(春夏木火主事為陽,秋冬金水主事為陰)陰陽造化,鼓鑄萬物,無聲無臭,無方無體,不若圣人成務故憂天下,故“不與圣人同憂”。
仁之顯者為德之盛。用之藏謂業之大。
《系辭》更以陰陽來解說《周易》的基本義理。
《系辭下》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乾為陽,坤為陰,陰陽和合產生萬事萬物,所以,乾坤是易的門戶,是理解《周易》義理的關鍵。
在《周易》的系統中,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
《說卦》曰: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乾為父,坤為母,震、巽、坎、離、艮、兌就是他們所生的六個子女,其中震、坎、艮為男,巽、離、兌為女。
有陰有陽,乾為純陽,坤為純陰。乾為父、為天,坤為母、為地。有天地、有父母,然后有天地間的萬物,有由父母所生的子女。
《系辭上》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又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乾坤既代表天地,又代表父母,同時又是陰陽的化身。
《序卦》說: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天地間的事物以至于人類,都是由乾坤自然化生的,都是陰陽的化生物。
由乾坤所化生的萬事萬物,其性質與狀態又如何?
《系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如何理會“一陰一陽之謂道”才是正確的呢?
“一陰一陽之謂道”中“道”的含義?老子“天下第一”,孔子是中國文化的象征,他倆本是師生關系(儒道一家)。都是我國古代無數得道圣人的典型代表。
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者,
《說文》“一”為“元”,“元”即是“無”,即是“道”,故“生”而“不生”。
孔子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即是老子說道“道”
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無形”,不可“名”之,故曰“無”,強名之“無”亦是“名”,用“無”來命名那本“無名者”。
“無名者”本沒有“名稱”,故“無名”,是我們強名曰“無”。“有”也是一個“名”,我們用它命名那“有名者”。
“有名者”隨眾生同異分之業影認為應有“名稱”,故“有名”。“物”無形,則無以名之,故“無名”;
“物”有形了,則可以名之了,故“有名”。“名”與“形”不相離。
孔子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這里“易”是指“道”而言,連思想都沒有,那有名相。
故“太極”是“無稱之稱”就是“無名”也.
孔子也說:“天下之動貞夫一’,又說“吾道一以貫之”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由此可知老子所謂“一”就是“無”“一”所生之“二”即易經之兩儀“一陰一陽”,“一陰一陽”則有“形位”,可以“名”之了,故曰“有”。
老子說:“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的存在形式“一陰一陽”即“萬物”之“母”,“一陰一陽”生于“太極”,即“二”生于“一”;“二生三”者,一陰一陽“推變”(推蕩變通)而成“沖氣”,此為“三”,“沖氣”之象即易之“三畫卦”的八卦。
八卦相錯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是萬物(三生萬物),陰陽化生萬物,故說“有”為萬物“母”,“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道”與“陰陽”的關系即“無”與“有”的關系。
“道”與“陰陽”不二。“不二”就是“不一”故“陰陽”不是“道”。同時為“不二”,“道”不離“陰陽”而存在,通達“一陰一陽”能明“道”,因“道”的妙用的呈顯在“一陰一陽”。
“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
《系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于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并非簡單的指規則。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可道之道并非常道,常道不可道,不可明言,只可體悟。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周易》思想的根本。
“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非常豐富,一般人很難對其全面把握,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見仁見智者只是領會到其中的局部,故會有這樣那樣不同的理解,百姓每天遵照此道行事,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然道理本來是明擺著的,它不是人制定的,卻是人應當遵行的。
第一,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可簡單地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陰,一是陽。
乾是陽,坤是陰;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晝是陽,夜是陰;南是陽,北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明是陽,幽是陰;暑是陽,寒是陰;健是陽,順是陰;剛是陽,柔是陰;男是陽,女是陰;貴是陽,賤是陰。有陰才有陽,陰與陽是一一相對的。
第二,某一事物的基本性質可以是陰、是陽,但陰并不是純粹的陰,陽也不是純粹的陽,陰中又分為陰陽,陽中又分為陰陽,陰中又有一陰一陽,陽中又有一陽一陰。
如由太極到八卦的演化序列中,由太極而分化為陽與陰(兩儀),由陽進而分化為太陽與少陰,由陰進而分化為太陰與少陽(四象),而非由陽分化為太陽與少陽,由陰分化為太陰與少陰。這表明,陽并不是純陽,陽中本來就包含有陰,否則怎么可能由陽生出少陰;陰也并不是純陰,陰中本來就包含有陽,否則怎么可能由陰生出少陽。進而,由四象而演化為八卦。
其中由太陽而分化為乾與兌,由太陰而分化為坤與艮,由少陰而分化為震與離,由少陽而分化為巽與坎。
由四象到八卦的演化,每一象都化出一陰一陽。太陽:乾為陽,兌為陰;太陰:艮為陽,坤為陰;少陰:震為陽,離為陰;少陽:坎為陽,巽為陰。
就八卦而言,乾、震、坎、艮為陽,坤、巽、離、兌為陰。除乾、坤為陰陽的化身而純陽、純陰外,其余六卦中,震、坎、艮雖為陽,但包含著陰,都是二陰爻一陽爻;巽、離、兌雖為陰,但包含著陽,都是二陽爻一陰爻。
再如人類,男為陽,女為陰,但男中又有陰陽,女中又有陰陽。男之身體有上下,上為陽,下為陰。女之身體也有上下,同樣上為陽,下為陰。上下之體又分左右,左為陽,右為陰。總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是《周易》關于整個世界的基本認識。
第三,陰陽兩種因素、兩種勢力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此消彼長、流動往復的。
六十四卦由陰爻與陽爻兩種符號構成,陰爻、陽爻的不同變化,引起卦象的不同變化。陽爻為陰爻所變,成為陰爻,稱作消;陰爻為陽爻所變,成為陽爻,稱作息。
《系辭上》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也稱十二辟卦,清楚地說明了陰陽的此消彼長,表現了陰陽的消息。
復、臨、泰、大壯、夬、乾,由復卦到乾卦,陽氣節節上升,是為陽變陰,為息;姤、遁、否、觀、剝、坤,由姤卦到坤卦,陰氣節節上升,是為陰變陽,為消。
乾是陽之至,而乾之后是姤,陰開始上升;坤是陰之至,而坤之后是復,陽開始上升。
陰陽的此消彼長,引起卦象的變化,也引起四季物候的變化,所以十二消息卦又與一年十二個月一一相配。
第四,陰陽兩種力量并不是彼此對抗的。
當陽的勢力增強時,陰的勢力就會處于退縮;當陰的勢力增強時,陽的勢力就會處于退縮。
陰陽理論與現代力學理論不同,現代力學理論認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而《周易》陰陽理論不是對抗的理論,陽的勢力增強,陰的勢力隨之退縮;陰的勢力增強,陽的勢力隨之退縮。
春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至夏,陽氣盛而陰氣衰;秋季,陰氣上升,陽氣下降,至冬,陰氣盛而陽氣衰。由此而形成一年四季。
《系辭下》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正因為陰陽的此消彼長,才可以形成一個整體,才可以形成一個穩固的態勢。否則,陰陽處于對抗狀態,一定使事物土崩瓦解。
第五,陰陽兩種勢力并不是各自獨立、獨行的,而是一定要和對方發生交互感應。
陽如果只是陽而不與陰發生關系,陰如果只是陰而不與陽發生關系,那么,陽永遠只是陽,陰永遠只是陰,陰與陽永遠處于分離狀態。陰與陽總是處于分離狀態,就不會發生交互感應。沒有交互感應,世界上什么也不可能發生。卦由爻而成,而爻之所以稱作爻,其本義即是交。
《說文解字》曰:“爻,交也。”爻即是交,即陰與陽的相交。由交而有感,由感而有應。泰卦乾下坤上,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二氣相交。因為相交,而有泰。
《象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泰。”
《彖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因為在泰卦中,乾坤相交、天地相交、上下相交,所以“泰”。否卦下坤上乾,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二氣不相交。因為不相交,而有否。
《象傳》解釋否卦曰:“天地不交,否。”
《彖傳》解釋否卦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也。”因為在否卦中,乾坤不相交、天地不相交、上下不相交,所以“否”。陰與陽的交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基礎和前提,沒有這一基礎和前提,陰與陽總是處于分離狀態,世界將永遠是一個死寂的世界,一切都不會發生。
第六,陰陽的交互感應促進了新事物的產生,促進了事物的運動、變化與發展。
《系辭下》曰:“天地絪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絪缊,即陰陽二氣的交融、交合。因為有陰陽的相交,所以才有相互的感應,而相互感應,是事物生發的起點。
咸卦之卦辭曰:“亨,利貞,取女吉。”咸卦為何亨而利貞?
《彖傳》解釋說:“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因為二氣感應,所以亨利貞;因為天地感應,所以萬物化生;因為圣人感人心,所以天下和平。感是發動者,應是受動者,有感而有應。應是陰與陽異性間的相互吸引與回應。有應,才吉;無應,則不吉。無妄卦下震上乾,其卦辭曰:“元亨利貞。”此卦何以吉?
《彖傳》解釋無妄卦曰:“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無妄卦第二爻為陰爻,為陰位得陰爻,是為得位。其第五爻為陽爻,為陽位得陽爻,是為得位。而第五爻與第二爻相應,是為“剛中而應”,是以大吉。升卦下巽上坤,其第二爻為陽爻,陰位得陽爻,為不得位;其第五爻為陰爻,陽位得陰爻,為不得位。兩關鍵位均不得位,但升卦之卦辭曰:“元亨,利見大人。”何以如此?關鍵在于其有應。
《彖傳》解釋升卦曰:“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因為第二爻與第五爻陰陽相應,因為六五得到了九二有力的回應與支持,“是以大亨”。由交而有感,有感而有應,有應而有動,有動而有變,有變而有通,有通而有久,有久而有泰。
《象傳》解釋泰卦曰:“天地交,泰。”由交而泰,是一個序列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許多環節,而其前提和基礎,是交。有交,才會泰。有事物之間的交互感應,才有事物的生發、運動與發展。
第七,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陽極而為陰,陰極而為陽,靜極復動,動極復靜。
在《周易》筮法中,6為老陰,7為少陽,8為少陰,9為老陽。7和8因為是少陽與少陰,其發展前景分別是老陽和老陰,所以是真正的陽與陰,為不變之爻。而6和9為老陰與老陽,為陰陽之極限,其發展前景是少陽和少陰,故為變爻。
《周易》的發展順序是:7-9-8-6-7,亦即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少陽。乾是陽之極,其后必是姤,坤是陰之極,其后必是復,事物發展到它的頂峰,必然會向下發展,這是《周易》所揭示并確定的基本規則。
《彖傳》解釋豐卦曰:“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系辭下》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陽極而陰,陰極而陽,陰與陽互為其根,這與老子所講的“反者道之動”,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