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促進規劃》實施意見的通知
粵府〔2017〕66號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實施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廣東省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反映。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7年6月12日
廣東省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的實施意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的通知》(國發〔2017〕10號)精神,進一步做好促進就業工作,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十三五”時期,全省就業工作要以“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為引領,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部署要求,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強化協同和機制創新,著力穩定和擴大就業規模,不斷提升就業質量,努力將廣東建設成為充分就業先行省、產業就業協同區、創新活力區、高素質人力資源集聚區、和諧示范區,為穩定全國就業大局作出努力。
到2020年,全省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城鎮新增就業累計55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平均失業周期控制在社會可承受范圍內。全省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創業帶動就業進一步增強,人力資源素質明顯提升,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就業質量不斷提高。
二、增強產業協同吸納就業能力
(一)擴大就業容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制造強省”戰略,大力振興實體經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形成多支柱的新興產業體系,在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中促進就業。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政策體系,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加大微經濟主體培育力度,進一步發揮民營經濟吸納就業主渠道作用。(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科技廳、商務廳、工商局負責)
(二)增強現代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鼓勵發展專業化的生產性服務業。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服務業各領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推動共享經濟率先在交通、住宿、餐飲、金融、
(三)擴大新型職業農民就業空間。積極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高效農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扶持創建一批專業特色小城鎮,支持建設一批小城鎮園區,推動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實施農民合作社擴面提質工程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培育千名青年農場主行動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計劃。(省農業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林業廳、商務廳、地稅局、旅游局,團省委負責)
(四)推進產業共建與就業聯動。加強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共建,積極引導高素質勞動力向珠三角中心城鎮和產業轉移園區集聚。推進省屬國企新建項目和珠三角相關項目落戶粵東西北地區,引導勞動密集型企業梯度向粵東西北地區有序轉移。做大做強粵東西北地區中心城市,承接發達地區產業溢出轉移,提升區域中心城市吸納就業能力。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轉移人口通過積分或滿足一定條件等方式可階梯式享受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資源。(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教育廳、公安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住房城鄉建設廳負責)
(五)發展特色產業吸納欠發達地區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鼓勵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生態旅游、觀光農業等就業容量大的綠色產業,促進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支持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建設紅色旅游精品景區,扶持少數民族地區打造特色旅游產業,促進當地充分就業、穩定就業。(省農業廳、旅游局負責)
(六)大力推進省際勞務合作。按照“政府推動、市場主導、雙向選擇、分類施策”的原則,搭建勞務輸出對接平臺,提高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加強信息引導,積極吸納高技能、高素質勞動力和急需緊缺勞動力入粵就業。依托東西部對口協作機制和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建立和完善勞務輸出對接機制,積極穩妥開展省際勞務協作,確保有序輸入。(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三、優化創業帶動就業環境
(一)營造促進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全面落實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放寬住所(營業)登記條件,加快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加大對初創企業項目開發、場地支持、租金減免、住房優惠、稅費減免等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培育一批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創新型企業。完善創業創新和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積極推進知識產權交易,強化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滿足創業創新需求。深入推進創業型城市(縣區、街道)創建工作,不斷優化支持創業創新的環境氛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工商局、知識產權局負責)
(二)拓寬創業創新投融資渠道。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依法發行小微企業貸款專項金融債券和小微企業貸款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對就業創業的金融支持,推動金融機構創新投貸結合產品支持科創型中小微企業發展。優化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擴大擔保基金規模,優化貸款審批流程,加大對創業主體貸款支持。依托省科技創新基金、省創業引導基金等吸引國內外創投機構落戶廣東,帶動全省創投機構數及管理資本規模穩步增長。(省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科技廳、金融辦,人行廣州分行,廣東證監局、銀監局、保監局負責)
(三)健全創業創新服務體系。鼓勵各類創業園區(孵化基地)等與互聯網融合創新,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眾創空間,打造一批省級“雙創”示范基地。推廣新型創業孵化模式,提供創業項目開發、運營指導、融資扶持等全鏈條服務。持續推進國家、省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實施創業培訓計劃,做好初創企業經營者素質提升培訓項目。建立健全創業輔導制度,構建創業創新人才導師庫和志愿服務隊伍。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在創業創新方面的優勢和作用,積極調動社會資源支持創業創新。(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教育廳、科技廳、民政廳,團省委負責)
(四)激發各類人才創業創新活力。細化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登記失業人員等群體創業
四、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
(一)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落實能力提升、創業引領、校園精準服務、就業幫扶、權益保護五大行動。引導大中專畢業生轉變擇業觀念和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探索放寬高校學生修業年限,允許在讀大學生(含研究生)保留學籍,休學從事創業活動,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統籌實施大學生村官、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從教上崗退費、“三支一扶”計劃、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農技特崗計劃等服務基層專門項目。繼續做好粵東西北地區鄉鎮事業單位專項公開招聘工作,積極推進政府購買基層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崗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建立健全高校畢業生求職意愿信息數據庫、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信息數據庫,加強就業市場供需銜接和精準幫扶,對就業困難和長期失業的畢業生提供“一對一”援助服務。(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團省委負責)
(二)切實做好困難群體就業援助。落實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涉及的職工安置政策,通過轉崗就業創業、托底安置、內部退養等渠道,分流安置過剩產能企業富余人員。加強職工安置政策指引和服務,理順職工勞動關系。建立申領失業保險金綠色通道,做好去產能和處置“僵尸企業”涉及人員失業登記、申領失業保險金工作。實施就業創業精準扶貧行動,遴選一批就業扶貧基地,促進貧困農村勞動力就業。完善城鄉一體化就業援助制度,完善
(三)統籌做好特定群體就業工作。落實扶持軍轉干部、復退軍人就業創業政策,做好軍隊轉業干部、隨軍家屬和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開展國有企業面向退役大學生士兵定向招聘。依法推進按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大力發展殘疾人集中就業和輔助性就業,實施殘疾人職業技能提升計劃。統籌做好少數民族勞動者、退役運動員、戒毒康復人員、刑滿釋放人員等群體就業工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民政廳、國資委,省殘聯負責)
五、提升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匹配能力
(一)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增強人力資源市場靈活性,規范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建立功能完善、結構優化、規范統一的
(二)加快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以廣州、
(三)加大人力資源市場監管力度。出臺有關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規范人力資源行政審批行為。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全行業誠信檔案及“黑名單”庫,開展誠信人力資源服務示范機構評選活動。創新人力資源市場監管方式,深入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建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建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共享和綜合執法制度。定期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清理整頓專項行動,維護勞動者平等就業權利。(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公安廳、工商局、法制辦負責)
(四)優化人才公共服務機制。完善人才引進和服務政策,建立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促進粵港澳地區人才自由流動,鼓勵引進港澳創新人才和創新資源,建設粵港澳創業創新合作示范園區。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支持高層次留學人員攜尖端技術、高端項目來粵創業。制定外國人才來粵工作服務與管理暫行辦法。完善外國人才在粵工作信用和監管體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公安廳、外辦、港澳辦負責)
六、優化就業培訓體制機制
(一)完善普通高校人才培養機制。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加大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培育建設力度,開展企業工作站及創新中心建設,推進產學研聯合培養基地建設。引導和支持高校主動對接省內重大創新平臺、高新區、專業鎮等創新載體,推動新興產業集群發展。打造新需求、新崗位、新專業的就業生態閉環,實現專業與產業深度對接,暢通人才培養、就業、培訓一體化發展路徑,建設一支強大的產業人才后備軍和人力資源庫。(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負責)
(二)深化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優化職業教育戰略布局,推動職業教育內涵發展,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爭創一批國家級高水平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校企雙制辦學,擴大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推動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和大型骨干企業組建校企聯盟,支持創建一批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示范集團。實施技工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重點推進服務產業、高端引領、強師領航、教學改革、百校協作、優質就業、人才發展、“互聯網+技工教育”等8項計劃。扶持打造20個有品牌特色、實力強的國家級技工示范院校。繼續擴大技師學院高級工以上學制教育規模,推進學制教育培養技師試點。(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三)構建勞動者終身教育和職業培訓體系。在全省廣泛開展學習型城市創建工作,建立在職人員“學習—就業—再學習”通道。創新開放教育發展模式,加快推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與遠程開放教育結合,建設覆蓋城鄉的社區教育辦學網絡體系。推動企業建立健全職工培訓制度,創新企業技能人才培訓模式。深入實施全民技能提升儲備計劃,組織開展農民工、殘疾人、過剩產能企業職工和貧困人員等專項培訓。開展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試點。以省級職業教育基地和珠三角職業教育基地為核心,粵東西北各市職業教育基地為骨干,建設集約化、高水平的職業教育網絡。(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七、推進就業公共服務重點平臺建設
(一)加快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按照“一園多區”的模式,整合省本級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已建或在建產業園資源,以部省市共建模式打造“中國華南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力爭到2020年,建成1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3至5個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二)推進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實施廣東省創業孵化基地提升發展行動,優化全省空間布局。到2020年建成1個省級綜合性創業孵化(實訓)示范基地,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各培育15家區域性(特色性)創業孵化基地,各地級以上市和縣(市、區)認定的創業孵化基地達1000家以上。推動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小微企業、創客等多方協同建設眾創空間,到2020年全省眾創空間數量超過600家。加強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培育和創建,認定并復核100家以上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廳負責)
(三)推動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以政府主導,采取獨立建設或依托有條件的技工院校、技能培訓基地等方式,大力推進各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體系建設,面向社會勞動者、企業職工、院校師生等群體,提供技能實訓、職業資格鑒定、高技能成果展示等公共服務。“十三五”期間,新建10個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重點支持開展與先進制造業相關的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四)探索智慧就業信息平臺建設。建立省級集中的公共就業大數據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地稅、工商、教育等部門共享數據資源,構建多領域集成融合的應用平臺。建立在線人力資源市場,推動人才、崗位和補貼智能匹配。構建“就業D圖”,全方位、多維度展現各地區、各行業、各工種人力資源市場供需狀況。建設全省統一的就業創業專項資金管理信息系統,實現資金使用監管全程信息化,評估專項資金使用績效。整合信息資源,開展就業形勢綜合分析,提高對宏觀決策的支撐能力。(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五)加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建立覆蓋城鄉、功能齊全、布局合理、方便可及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縣(區)和鎮(街)、村(居)新型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建設,特別要加強對鎮、村級新型基層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平臺運轉保障的支持。提升公共就業服務供給能力,組織實施全省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業務骨干培訓計劃,推進公共就業服務標準化、規范化,探索建立公共就業服務供給與需求對接機制和績效評估機制。(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六)加快高水平職業院校和技師學院建設。建設一批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高水平技師學院和高職院校。強化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師資力量建設,打造一流的師資隊伍。加大職業教育和技工教育科研支持力度,加強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建設,培育一流優勢特色專業和科研成果。鼓勵技工院校創新發展,深化與德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辦學合作,探索職業技術教育沿高端、特色路線發展。(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負責)
八、構建更有力的保障支撐體系
(一)強化政策協同。加強就業政策與財稅、貨幣、產業、投資、貿易等經濟政策以及人才、教育、
(二)健全收入分配激勵機制。支持勞動者以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創新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激發勞動者創業創新熱情。實施差別化收入分配激勵改革,提升技能人才、新型職業農民、小微創業者、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體等群體收入水平。建立符合高校、科研院所和
(三)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大力推進行業性、區域性工資集體協商工作。建設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推進勞動保障監察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和全省互聯網舉報投訴系統,推進勞資糾紛應急處置平臺建設,依托“互聯網+”提升勞動監察執法效能,實現欠薪案件“全省一點舉報、全域聯動處置”。加快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做實、做強街道鄉鎮勞動爭議調解工作。規范設置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推行仲裁員分級、分類管理制度,探索推進跨區域配置仲裁員、統籌仲裁辦案制度。優化仲裁辦案程序,建立健全重大集體勞動爭議多部門應急聯動調處機制,快速化解勞動爭議。深化企業民主管理,加強人文關懷,優化用工環境。(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工商聯)
(四)健全就業形勢監測研判機制。建立就業新形態、創業帶動就業等統計監測指標,健全完善就業失業統計指標體系。提升就業統計數據質量,加強就業失業動態監測,探索建立就業失業監測大數據平臺。建立人才市場供求信息監測平臺,打造全省急需緊缺人才指數體系。探索開展對異地務工人員、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人員等不同群體的調查監測。全面建立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加強人工成本變化情況監測,適時發布職業薪酬信息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加強失業動態監測數據分析和失業預警工作。(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統計局)
九、組織實施
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促進就業工作,明確職責分工和進度安排,加強分工協作和信息共享,確保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對本地區就業工作負總責,要結合實際細化完善工作措施,抓好貫徹落實。要利用各種渠道主動宣傳廣東用工環境和我省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幫助用人單位和廣大勞動者掌握政策,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要整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資源,大力宣傳先進創業典型和事跡,推廣優秀創業項目,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發展改革委要進一步完善就業目標責任制考核辦法,對各地政府就業目標責任完成情況定期開展考核,督促地方落實促進就業責任,對工作不力的予以通報批評。要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測評估,加強督導檢查,推進各項任務和項目建設有效落實。重要情況要及時報告省政府。